Double Sllash Logo
- Blog

為數位轉型做好準備

為數位轉型做好準備

在企業界最近的流行話題是「永續」,各大公司行號紛紛拿永續粉飾企業形象,但這篇我們要冷飯熱炒,談談幾年前也很夯的「數位轉型」。

幾年前曾經和當時共事的某寶談數位轉型,當時他刻板的認為數位轉型必然是高大上,而我們能提供的解決方案太小,不夠格用上數位轉型這塊招牌,這種說法儘管刻板了些,但實際上也無所謂對錯,因為數位轉型本就不是個被精確定義的詞彙,它更像是概念,後來變成一種氾濫的行銷口號,人人各有解讀,對我而言,採取的是比較廣義的看法,個人把數位轉型分為三個層次:

文件電子化

文件電子化

Work illustrations by Storyset

舉凡把各式紙本文件、手冊、表單、紀錄改以電腦檔案的形式皆屬之,此外,紙本通信改為 e-mail、e-mail 又被 Telegram、LINE、LINE WORKS 等 IM app 取代也算是電子化的一環。

文件電子化節省了紙張消耗也節省了存放的物理空間、提升了資料追溯、檢索的效率,也為未來數據整合階段打下基礎。

然而在這個階段,如果只看到購置電腦的費用,會令很多小小企業對電子化裹足不前,致使他們依然在用傳真機收訂單。

之所以感受不到強烈的優勢,因為更多優勢感來自後續的流程數位化,如果推動者的眼界只停留在電子化,那必然會有「花那麼多錢買電腦,還不如手寫快」的感受。

流程數位化

流程數位化

Web illustrations by Storyset

如果說前面的電子化是遠古時代,那流程數位化就是當代數位轉型的代表了吧,蓬勃發展的電商、支付、外送都是可以具體感受到的數位流程,而在企業內部,各種 ERP、BPM、CRM、WMS、MRP 系統取代傳統流程,不僅文件是電子的,流程也是數位的,流程數位化讓營運效率提昇了不只一個數量級,也讓跨域、跨國企業的情報交流成為可能。

在這個階段,所謂的數位轉型,本質上是將傳統人做的事改以系統為之,而流程中的決策點依然需要人為介入決策,以圖書零售業為例,《Principles of Web API Design》電子書從美金 36 到 43 都有,如果是經營該類圖書的營運者,往往得不斷查詢其他業者的價格並跟進,如果把數位轉型的思維再往前推進一點,就會意識到像這樣查價 → 跟進的流程其實可以完全無須人力介入的,也就是下階段的營運智慧化

營運智慧化

營運智慧化

Online illustrations by Storyset

除了前面談到的圖書零售業的例子外,金融業也意識到,原來一個人的信用可以直接以他過往的交易紀錄作為評估基準,不需要貸款人提出財力證明,在聯徵信用報告、支付行為都已經 E 化的現代,一筆消費型貸款從申請到撥款可以完全不需要人力介入,這種模式不僅流程是數位的,連放款決策都是數位的,只要有足夠多的數據就可以建立出某些客層的風險模型,在風險模型已知的情況下,甚至連信用小白都可以被授予貸款,這種模式也不是什麼新把戲,每個人人生中的第一張信用卡額度大多是這麼來的,只不過在現代化數據模型的輔助下,核卡流程與決策都是數位化、免人工介入的,這甚至帶起「後支付」這類專門產業。

在消費行為分析方面,RFM 模型依然受用,差別在於從蒐集彙整資料到發送行銷訊息都是系統自主發動的,而在線上廣告領域,Google Ads 的競價機制完全由系統自動撮合,反過來說,如果沒有自動撮合機制,如此大的廣告供需量用人力撮合顯然是無法達成的。


在以上對數位轉型的三層分類法或許不太符合傳統的數位轉型印象,傳統的數位轉型講究的是方法論,導入 ERP 是數位轉型、走向線上、線下是數位轉型、生產線擺台機械手臂是數位轉型(加工業 4.0)、搞一間 DIY 戰情室放大屏是數位轉型、買 AGV 自動烏龜車是數位轉型,他們的確都是數位轉型,但也僅是數位轉型中底層的「把工具買進來」而已,這類人對「智慧化」的理解層次還停留在「會幫人做事」,機器人的存在只為了提高產能,的確很智慧,但更智慧的層次應該是加快流程進而消除流程,試問未來十年的自駕車還有方向盤、後照鏡、踏板存在的空間嗎?

對於數位轉型的理解,如果取其義,就會發現背後隱藏的是組織與流程的再造,也唯有如此才能走向從加法到減法的過程,只追求表面的大屏、機器人反而是捨本逐末了。

這也是導入 XXX 之所以會失敗的原因,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數位轉型其實是「洗髓轉骨」,每個階段都是在革自己的命,絕不是東西買回來,插電啟用這般輕鬆愉快。

以上談的好像虛無飄渺,但其實已經是現在進行式,而我們做好準備了嗎?還是被市場逼著走呢?您對數位轉型的理解又是在哪個層次呢?